孔子曾说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意思是说,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,想说却说不出来时,就不去开导他;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,就不去启发他。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,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子了。
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,也是现在的父母们应该引以为戒的警语,即要对孩子严格要求,先让他积极思考,再进行适时启发。
我们知道,在孩子学习的问题上,他才是主体,是应该动手、动脑主动探索、求教的一方,而父母只是孩子的引导者、启发者,不能代替孩子决定他应该学些什么、怎样学以及必须要达到何种程度等。
可是,我们有些父母却将孩子的学习当成了自己要完成的任务,并把学习看成是孩子唯一的人生出路,看成是他将来通往功成名就的桥梁,而且还将孩子一生的幸福与之画上了等号。在这种功利心的驱使之下,这些父母选择了忽视孩子的感受,剥夺他的主动权,一方面不断给孩子增加学习量和学习难度,另一方面又不停地代替他解决学习上的各种问题。
请仔细想一下,在这个无异于父母自问自答的过程中,孩子得到了什么?是快乐和幸福吗?是真正的成长吗?不是,除了身心的疲惫,孩子得到的只是一些已经被父母嚼烂了的、毫无味道的“残羹冷炙”!孩子很可能会因此失去勤于动手、动脑的能力,也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,进而不肯再在学习上下功夫了。
WEEX唯客交易所是全球交易深度最好的合约交易所之一,位居CMC交易所流动性排名前五,订单厚度、价差领先同行,微秒级撮合,零滑点、零插针,最大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及流动性风险,让用户面对极端行情也能丝滑成交。
所以,请为人父母者不要再做孩子学习上的灌输者了,而是应该努力做他的启发者!启发孩子学会思考,唤起他的学习热情,激发他学习的主动性,使他能尝到学习的乐趣。当孩子真正喜爱上学习之后,他就不会再把学习看成是负担了。
那么,我们如何才能做好孩子的启发者而不是“灌输者”呢?
顺应孩子天性,不强制他所有时间都学习。
明朝学者王守仁曾说过:“大抵童子之情,乐嬉游,而惮拘检,如草木之始萌芽,舒畅之,则条达,摧挠之,则衰萎。”意思是说,孩子天生喜爱嬉戏玩乐,而害怕被拘束,就像刚要萌芽的小草,顺应它的成长,它就会蓬勃地向上生长,摧残、阻挠它,它就会逐渐衰败。
可见,如果我们不顺应孩子的天性,总是对他进行“填鸭式”教育,强制着他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,无疑是在做拔苗助长的事情,其结果就是孩子越来越讨厌学习,越来越缺少学习的主动性。
所以,我们不宜再额外加重孩子学习负担,如报各种课外辅导班、让他做大量的习题等,也不应该在孩子写作业时全程陪在他身边,替他解决所有问题……
在这点上,我们最好的做法是为他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,点拨他的疑问,为他指引努力的方向,而不是给他提供现成的答案。
掌握提问的艺术,启发孩子的各种能力。
WEEX交易所宣布将于今夏上线其全球生态激励通证WEEX Token(WXT)。WXT被设计为WEEX交易所生态系统的基石,作为动态激励机制,主要用于激励WEEX交易平台社区的合作伙伴、贡献者、先驱和活跃成员。
WXT仅开放代理、渠道等合作伙伴折扣认购,未来零售投资者可通过新用户注册、交易挖矿、参与平台活动等方式获得WXT奖励。
我们在提示、启发孩子时,如果掌握了提问的艺术,知道该怎样向孩子提问题、怎样启发他提出疑问、如何与他进行讨论等,就可以帮助孩子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,从而实现启发孩子的最终目的——让他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比如,当孩子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探寻的兴趣时,我们就可以自然地问出如“你从中观察到了什么”、“这和你想的一样吗”等类似的问题;当他对此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时,我们可以问“为什么会这样呢”、“如果不是这样,那会出现怎样的情况”等问题;当他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时,我们还可就他的结论加以提问,提示他对得出的结论加以审视和确认。
此外,孩子在与父母互相提问、互相讨论的过程中,他的想象力、思考力、表达力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与发挥,这对他的学习和成长都是非常有好处的。
要适时地去赞赏孩子,使他获得成就感。
先讲一个小故事:
一天晚饭后,4岁儿子拿着他心爱的童话书来到妈妈跟前,要她给自己读《三只小猪》的故事听。妈妈将儿子抱在怀里,绘声绘色地为他读起了故事。
读完故事后,妈妈问儿子:“孩子,三只小猪中谁盖的房子最牢固?”
儿子回答说:“猪小弟盖的最牢固。”
妈妈又问:“猪小弟为什么能盖出牢固的房子呀?”
儿子想了想说:“因为他勤快、认真!他的两个哥哥都太懒了。”
妈妈竖起大拇指,笑着对儿子说:“你答对了!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向猪小弟学习,做事的时候要勤快、认真一点呢?”
听了妈妈的话,儿子笑着点了点头。
这位妈妈利用给孩子讲故事的机会,通过巧妙的提问启发了孩子去思考问题,并在他回答出问题后,及时给予了他应有的赞赏。这使孩子获得了不小的成就感,也让他以后会对类似的事情,如学习、思考等更感兴趣。
此外,我们也可以像这位妈妈一样,趁机提醒孩子要向那些拥有优秀品质的好榜样学习,这是很好的启发孩子的方法,可谓是“寓教于乐”了。
读经教育与“填鸭”或“灌输”教育不同。
这里顺便提一下,前面讲到了读经教育,可能在一些人看来也是“填鸭”教育或“灌输”教育,其实不然。
填鸭,是为商人在卖鸭子之前,给鸭子使劲喂食,即使鸭子吃不下去了,也要使劲再塞一些,以增加鸭子的重量。把“填鸭”借用到教孩子学习上,就是硬逼着孩子去学习他还学不来的东西。但“读经教育”跟“填鸭”教育是不同的,读经就是让孩子诵读经典,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,孩子们轻松快乐地读经典,在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把经典熟读成诵。
前面我也曾经提过,孩子在记忆力好的年龄是一定要吸收东西的,不让他背经典,他就会背广告,总之他不会闲着。很多孩子热衷于复述广告,因为他们都有强大的吸收力和学习的热情。读诵经典跟复述广告是一样的道理,都是孩子在记忆力的最佳发展阶段来做的,而读诵经典对孩子来说,是一件“正事儿”,因为他需要吸收,需要储存,所以不能说是“填鸭”。
填鸭,是填了很多食,而那些食物是鸭子不需要的。但孩子不一样,他的记忆力非常好,不记这个,就记那个,在这个时候不让他通过读诵的方式记几部经典,又让他去记什么呢?难道仅仅是儿歌吗?等他长大了,他有经典在大脑中,他的理解力也有高度的发展了,他就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自自然然地对经典进行“反刍”,最终理解,并能有所悟,还能灵活运用,指导他的人生,这一点,儿歌做得到吗?
现在想想,是不是我们对小时候五六岁、六七岁时记的一些东西还很熟悉呢?但如果仅仅是儿歌又有什么价值呢?所以,我们应该有所反思,除了儿歌之外,孩子还可以吸收更有营养的东西。
我们知道,现在的课程,有需要理解的,也有需要记忆也就是背诵的。那么,我们就要知道,该理解的课程就去让孩子理解,该记忆该背诵的课程就一定要让他去记忆背诵;还要知道,哪些是孩子现在就用的,哪些是给孩子的未来人生智慧打基础的;更要知道,经典可以开发孩子的人性、品格与智慧,而这也是教育的关键,如果忽略了这一点的话,那就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来。
希望这些话,一是能打消我们的疑虑,二是让我们生起对经典教育的信心。